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攀登「黎明之牆」:開啟自由攀登的嶄新篇章

        在優勝美地國家公園裡,盛名遠播的「酋長岩」可說是攀岩者心中的一塊神聖地標,在講到大岩壁攀登時,總會第一個想到的代表性畫面。「酋長岩」被譽為是世界最高大的獨立花崗岩石,從谷底拔地而起直達1,100公尺。從1950年代開始,這裡就成為大岩壁攀登的起源與發展之地,至今上面已有70多條大岩壁攀登的路線。而「黎明之牆」就是其中最高、最陡峭、牆面平滑得近乎一片空白的區域。

酋長岩上滿佈為數眾多的大岩壁路線。
(圖片來源:詳 [註一] )





        為何攀登「黎明之牆」是如此驚人的創舉?首先,他不是優勝美地典型的裂隙攀登:爬裂隙,相較於攀爬平整難以辨識特徵的岩面,相較之下簡單許多。裂隙路線較為單純,也容易在地面上用望遠鏡事先觀察路線。到目前為止,酋長岩上著名的自由攀登路線,幾乎都是裂隙攀登,尤其是酋長岩的西南面,可說是世上的精彩裂隙大集錦。但,「黎明之牆」跳脫了這個傳統。

        「黎明之牆」一直以來被認為太過於陡峭平滑,無法用自由攀登的方式攀爬。高度將近 3,000英呎(915公尺)的垂直花崗岩壁,包含了32個繩距:其中有將近一半超難(一共有17段難度等級達5.13以上的繩距),遠遠超過目前已被完成的其他所有大岩壁。

位於酋長岩上的「黎明之牆」
Photo: Nate Ptacek / Patagonia

        Tommy Caldwell 在七年前開始探索這面看似無懈可擊的大岩壁,開始了他攀登「黎明之牆」的夢想。他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調查這面近乎一片空白的區域:背了數千呎的繩子,垂降下來來回擺蕩、尋找任何一個銅板厚度的手腳點。為了在如此平整、毫無破綻的岩面上設置確保點,他花了兩年,手鑽數十個 bolt(鑽一個洞平均需要花費45分鐘)、把每一個微小的手腳點刷乾淨,將這些小點印在腦海中,以找到串連起它們的動作。

PHOTOGRAPH BY BRETT LOWELL, BIG UP PRODUCTIONS/AURORA PHOTOS

        除了這是一場在平整光滑岩面上的創新挑戰以外,他們也改寫了在優勝美地的攀登時間。對大部分的攀岩者而言,優勝美地的最佳攀登季節通常是五月到十月。但當六年前,Caldwell 和 Jorgeson 第一次來到這面岩壁下嘗試時,他們就發現,即使在十一月的天氣裡,攀登這面岩壁依舊是太熱了──因為它不同於傳統的裂隙攀登,這條路線上必須使用那些小到不行、幾乎一點摩擦力也沒有的手腳點。

        攀登者們通常認為,冷冷的天氣比較適合攀爬:手指頭不會汗溼、岩壁也比較「黏」。而位在酋長岩西南面的「黎明之牆」,一天裡有大半的時刻都在曬太陽:這讓 Caldwell 和 Jorgeson發現,為了使用這些小不拉嘰的點,他們必須在一月裡利用夜晚來攀爬。

PHOTOGRAPH BY COREY RICH, BIG UP PRODUCTIONS/AURORA PHOTOS

        此外,他們也重新定義了「爬完」這件事。他們的目標是:用自由攀登的方式完成這座巨大岩壁上的每一段繩距,中間不能有墜落、也不能返回地面休息。自由攀登意指,不借助任何人工的支點(繩索僅用來作為保護),單純憑借四肢與岩壁上的特徵來進行攀爬。他們用三頂掛在岩壁上的懸吊帳作為基地,連續攀爬了19天。而這次的創新之處在於:兩個人都必須全程爬完,只要其中有一人墜落,他就必須回到那個繩距的起點,重新開始。(Jorgeson 在爬到第15繩距時,遭遇前所未有的卡關危機:因為指尖的皮膚撕裂而纏起膠帶、但膠帶卻總是在第15繩距上兩個薄如剃刀的小手點上滑掉。)

PHOTOGRAPH BY COREY RICH, BIG UP PRODUCTIONS/AURORA PHOTOS

        而有趣的是,這場史詩般的宏偉壯舉,垂直橫亙數百米的岩壁上,卻天天響起 Instagrams 與 Facebook 的叮咚聲。酋長岩擁有良好的手機訊號覆蓋率,儘管Caldwell 和 Jorgeson一開始十分反對在岩壁上使用社群通訊軟體(總覺得這樣不像是個「真正的」岩壁探險),但在第十天後,來自社群軟體上滿滿的支持與回饋,讓 Caldwell 認為,他有義務需要持續更新。於是,社群媒體的全程陪伴,也成為這場攀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在他們的高空基地中最好的設施,大概就是法壓咖啡以及 iPhone 了。(使用太陽能充電)
PHOTOGRAPH BY JIMMY CHI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黎明之牆」的成功攀登,不只依靠強壯的手指,還有持續不懈、強壯的心靈。儘管如此高難度的突破,也許可以篤定地說,短期之內不會有人成功攀登第二次。但這次的成功,已經為以後的攀登者們打開新的視野:尋找路線的眼神,可以不只是跟隨著岩壁上的裂縫破綻,而更多投向裂隙之間的平滑岩面。就正如 Jorgeson 所說:「這次的攀登不是一次征服,而是夢想的實現。」

        在一場 TED 的短講中,Tommy Caldwell 充分展現出追求夢想的熱情,與人類內心潛藏的強大意志。(感謝 陳震宇 製作中文字幕):



        看完短片,是否你也感到鬥志激昂、充滿力量呢? 11/1 的 REEL ROCK 10,讓我們先睹為快:《黎明之牆:搶先目睹》




※ 註一:
圖片來源:MARTIN GAMACHE AND LAWSON PARKER, NGM STAFF ;ART: CLAY WADMAN (EL CAPITAN AND ROUTES); ALDO CHIAPPE ;INTERACTIVE: SHAWN GREENE, NGM.COM;SOURCES: KEN YAGER (TIME LINE); TOM FROST (SOURCE PHOTOGRAPHS);YOSEMITE NATIONAL PARK



※ 資料來源:

2015年10月26日 星期一

南半球的群山聖殿-Patagonia上的Fitz Roy健行

引言:上個月我們發表了一篇文章介紹Fitz Roy群峰,我們的冒險女孩費小姐看到立馬與我分享她去南美洲旅行的故事,其中一個地方正是從El Chalten出發前往Fitz Roy健行路線。小編邀請她寫了篇短文與大家分享屬於她的朝聖之旅。



      Patagonia高原上群峰林立,最為大家熟知是智利的百內國家公園(Paine National Park),然而相較於登山客眾多的百內,在距離百內國家公園400公里處,位於阿根廷的El Chalten小鎮近郊,靜靜矗立著氣勢蓬勃的Fitz Roy山峰,等著人們的造訪。

      當我們到達El Chalten時已是深秋,小鎮上的遊客並不多,在鎮上僅有的幾個街道上稀稀落落開著的Hostel,來這裡的背包客們不是攀岩好手就是爬山客,比起我們在阿根廷造訪的其他地方,El Chalten比較像是運動愛好者聚集的一個小城鎮。

      小鎮的附近環繞著各種步道,從最有名的Fitz Roy路線,到附近的湖區或瀑布區,喜愛戶外健行的人在這裡可以待上一星期都不覺得無聊,而遊客中心更貼心的準備了詳盡的地圖和解說人員,讓來這裡從事戶外活動的遊客們都可以有安全且完善的計畫。

從鎮上到Fitz Roy的地圖

      從小鎮上到Fitz Roy山腳下的健行距離為單趟12公里,來回需要整天的時間,如果是想要在野外露營個幾天的遊客,這裡有很多種不同的健行路線隨便你規劃,想走多久都可以。

      我們天未亮就出發了,深秋中的清晨有點刺骨的冷,伴著日出的雲彩往前走,我們恰好幸運地可以享受整片靜謐的森林。這時大多數的樹都已落葉了,只剩下一些橘紅如火燒的樹還夾雜在整樹枯枝的樹林裡,沿路的指標都很清楚,順著走就不怕迷路,路徑保持得十分良好,就這樣一路緩坡或平坡的到達了Fitz Roy山腳邊。
偶爾經過讓人驚艷的紅葉樹林

深秋中的樹葉都已經稀稀落落了

沿路的美景

不時可以看見藏在山谷裡的冰川

      雖然一路上遠遠的就可以看到Fitz Roy的山頭,但要站到她的面前可要費點力,走完了平緩的山路之後,最後一段路是陡上約莫40分鐘的路程,因為某些地方都開始積雪,加上太陽出來照射後變得濕滑,穿著一般登山鞋的我們走起來有點費力,必須要小心踩踏每一步才不會滑倒。

到達Fitz Roy前,開始陡上2公里

      在翻過這座山之後,映入眼簾的就是此趟旅程最讓人興奮的景象,藍天白雲下的Fitz Roy看起來更為雄偉,震懾著我們的心情,此時無聲勝有聲,倒不如默默的享受這片美景和傾聽自己的心跳聲吧!

藍天下的Fitz Roy美得好不真實

冒險女孩費小姐




文/圖:Fiona Li 

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

台灣場緣起


REEL ROCK 已經邁入第十個年頭了,也許對台灣的電影通不一定熟悉,但要說岩友們完全沒看過其中的首攀影片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最容易看到這個影片的機會是參加隔年冬天的米亞桑山岳影展班夫場;總記得在充滿爆米花氣味的座椅昏睡一下午後,接著被催淚十足催(手)汗十足的畫面感動內心,恨不得手伸到背後摸摸碳酸鎂撫平激動的情緒。

「我們一起來share 影片授權,開投影機看REEL ROCK影片好嗎?」

就是 2012年 某天晚上在清大岩場的這句話, Courtney 發起新竹 RR7 (合照活動相簿) 新竹私人聚會,正式讓此影展邁入台灣。從原先設想的幾十人擴大到觀眾得坐地板、坐走道,都是主辦人始料未及的,即便字幕翻譯出自於賣肝工程師與血汗碩博生之手,濃濃土炮味還是激起心中的攀岩魂。也觸發了隔年有人想辦理 RR8 的概念。

去年秋天,我開始期待著攀岩大片 Valley Uprising 這部大作,卻出乎意料在台灣缺席了,讓心中留下不少遺憾。(不知今年米亞桑會不會選這一片呢?)
於是萌生何不接續著 Courtney的精神,繼續土炮下去,把當年的 REEL ROCK 搬上大銀幕呢?於是乎開始了各項意見蒐集、行政程序了解、法規問題等等過程一一釐清,也受到各岩友的支持下,決定號召朋友們動手來參與。規劃期間發現經濟的場地太小,即便人數爆滿也無法攤低授權金對岩友的負擔太大,夠大的場地又需要足夠多個觀眾支持,心理躊躇不定,偶爾覺得是不是沒事找事做,但想到看完影片微濕的手掌,便又充滿了行動力。

這不就跟難關前時,掛了快扣就沒耐力爬完,不掛腳卻拼命打電報一樣嗎?要相信確保者,我們有這麼多位願意幫忙翻譯、幫忙做事的確保者;於是,捏了捏粉球,把多餘的粉拍掉,吸了口氣,看準了出手。
REEL ROCK 10 我們來囉,能不能 on-sight 呢?。

2015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力量之外的力量:Daniel Woods 的 highball 路線--”The Process”

        「抱石」在攀登中自成一格。在美國 John Gill 的開創下,從人們看見大石頭的原初攀爬悸動,到引入體操的元素與動作,自1950年代以後逐漸蔚然成風。與傳統的攀登不同的是,抱石不使用繩索或吊帶等確保裝備,攀爬的高度也不高(6米以下);僅僅憑著粉袋與岩鞋,在有限的高度與動作內,展現出華麗的技巧與驚人爆發力,讓抱石運動產生高度張力與精彩的戲劇性。

        從一開始攀登者們的熱身練習項目,到自成一格的攀登方式,抱石運動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各式精采絕倫的巨石(甚至各種建築構造們),在任何手腳能夠攀附的著力點上,展現憑著身體四肢所激發出的力與美。當抱石者們追求越來越「高」的目標── highball 抱石出現,抱石(bouldering)與獨攀(free-solo)的界線也開始越來越模糊。

擁有超過2000條路線的 Bishop 是 highball 的天堂(圖片來源:Jorg's Blog)
        Highball,指高度相當高的抱石路線,當墜落時有可能造成嚴重受傷或死亡。在 highball 抱石裡,即使下面有抱石墊,墜落基本上仍是不能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