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8世紀的人而言,在鬼哭神號的冰河上度過一晚,簡直就是死亡的代名詞。直到 Jacques Balmat 因惡劣天候被迫在冰河上露宿一宿而安然無恙以後,他知道他將會成為第一個踏上白朗峰頂(Mont-Blanc)的人。
1789年,Jacques Balmat 和 Michel Gabriel Paccard 成功登頂白朗峰。 (圖片來源:WIKI ) |
在這樣的理念之下,1991年,法國著名山岳雜誌《Montagnes》的首席編輯Guy Chaumereuil,和高山登山協會(Groupe de Haute Mongagne,GHM)共同創立了「金冰斧獎」(Piolets d’Or)。
《Montagnes》雜誌和高山登山協會提名候選人,由《Montagnes》雜誌編輯、高山登山協會及受邀而來的攀登家組成評委會,共同確定獲獎者。每年,評審團從世界各地的攀登活動中,遴選最能表現阿爾卑斯式攀登精神的隊伍進行表揚。
(圖片來源:http://www.pioletsdor.com ) |
這個被譽為「登山界奧斯卡獎」的年度獎項,集合了國際知名的攀山家,成為現代登山的重要參考。評選的標準包括:攀登方式、富有探險精神的獨創性(未登峰、新路線)、憑藉自身意志、力量與技術的攀登、合理的冒險與有效率地運用資源、對參與社群的尊重(攀登夥伴、當地協作、其他隊伍、在地居民等)、對環境的尊重、以及對未來登山者的尊重(保持路線的原貌讓未來的人有機會體驗相同的攀登經歷)。
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過一些爭議,包括:早期的評選委員與提名隊伍幾乎都以歐洲為主;2003-2004年的獎項均落在俄羅斯的大型遠征隊,讓人質疑評選委員重視傳統遠征式攀登的成就多過於阿爾卑斯式攀登的精神;2005年的被提名者 Garibotti 更是認為,攀登的本質不應、也無法被量化用以評斷孰優孰劣。
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曾出現過一些爭議,包括:早期的評選委員與提名隊伍幾乎都以歐洲為主;2003-2004年的獎項均落在俄羅斯的大型遠征隊,讓人質疑評選委員重視傳統遠征式攀登的成就多過於阿爾卑斯式攀登的精神;2005年的被提名者 Garibotti 更是認為,攀登的本質不應、也無法被量化用以評斷孰優孰劣。
在種種質疑聲浪下,金冰斧獎於2008年進行改革。改革後的評選規則更注重輕簡、創新的純粹阿爾卑斯式攀登,獲獎的登山事跡也不只限於一個,另外每屆評選中還會授予一位登山者終生成就大獎。
與其說這是一場全球競賽後的獲獎儀式,倒不如說是對那些富有想像力與啟發性、大膽而優秀的攀登事蹟的年度傑出表揚,鼓舞著對攀登的熱情、對技術與心靈更純粹的追求。
(關於上述攀登難度的分級數字,如果令你感到一團混亂,可以參考二齒大大的文章,或者岩蜥攀岩的介紹。)
今年的 RR10 影展中,即將呈現精彩的 Fitz Roy (費玆羅伊山)縱走:〈A LINE ACROSS THE SKY,天際線〉。讓我們透過這支榮獲法國金冰斧獎的精彩影片,隨著 Tommy Caldwell 和 Alex Honnold 的腳步,一起在大螢幕前享受這段鼓舞人心卻又充滿歡笑的探索之旅吧!
與其說這是一場全球競賽後的獲獎儀式,倒不如說是對那些富有想像力與啟發性、大膽而優秀的攀登事蹟的年度傑出表揚,鼓舞著對攀登的熱情、對技術與心靈更純粹的追求。
2015年的金冰斧獎,於 4/9-4/12 在法國登山與滑雪勝地霞慕尼(chamonix)進行。
|
-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山區的 Fitz Roy (費玆羅伊山)縱走,由美國的 Tommy Caldwell 與 Alex Honnold 在五天之內,穿越七座破碎起伏的山峰,完成總爬升高度達4,000公尺(13,000呎)、最高難度 7a 的攀登。
- 尼泊爾 Thamserku(唐瑟古峰)西南壁新路線的首攀。來自俄羅斯的 Alexander Gukov 與 Alexey Lonchinsky 花了六天的時間,通過難度有 M4-M5 的冰岩混合地形;攀爬 4 段難度 A2 的繩距,最後從南稜與西南稜經過 22 段垂降,完成本次攀登。
- 印度 Hagshu 峰北壁首攀,由斯洛維尼亞的的 Ales Cesen, Luka Lindic 和 Marko Prezelj 完成。北壁難度 ED 的90度冰面,逼得他們從第一天的凌晨2點徹夜攀爬到天亮,終於在隔天下午5點成功登上北峰。再由北峰沿稜至主峰,最後從 1989 年所開闢的傳統路下降。
今年的 RR10 影展中,即將呈現精彩的 Fitz Roy (費玆羅伊山)縱走:〈A LINE ACROSS THE SKY,天際線〉。讓我們透過這支榮獲法國金冰斧獎的精彩影片,隨著 Tommy Caldwell 和 Alex Honnold 的腳步,一起在大螢幕前享受這段鼓舞人心卻又充滿歡笑的探索之旅吧!